2020-07-04 14:40:00 0
寶寶到了6、7個月時,口水變得多了起來,下巴上常常是濕濕的、粘粘的,這讓爸爸媽媽很擔心,寶寶為何流口水?隨著年齡的增長,應該如何訓練寶寶控制口水呢?
一歲前的嬰兒正值口腔期,喜歡把到手的物品往口中放、不時地流口水等,是幾個最常見的特徵。隨著寶寶慢慢長大,許多父母都想要幫他們「收涎」,除了希望寶寶健康長大外,也希望不要再不停地流口水。然而,從發展進程來看,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表示,其實這儀式并無任何實質作用。
寶寶口水多?
一般嬰兒剛出生時,比較不會流口水;叁、四個月左右,口水量增加(這也是會有收涎儀式的主因)。事實上,賴怡如治療師表示,會不會繼續流口水,與實際的生理發展相關;一至兩個月大的口水量約50~80ml,到叁、四個月會增加到200ml,因此叁至六個月間的口水量較多,也比較容易流出嘴角。
1 口腔構造淺
由于嬰兒的口腔深度淺,因此只要口水一增多,很容易滿溢出來。不過,賴怡如治療師表示,隨著年齡增長,大約在寶寶一歲半的時候,口腔構造會慢慢地變深和變寬,到兩歲之后會更成熟。其實口水的量還是沒變多少,但變得比較能儲存在口中,因此就比較不容易發生流口水或喝奶喝一半流出的狀況。
2 幫助濕潤食物
通常在寶寶4~6個月左右,會開始攝取副食品;當然不同生理階段,寶寶有吃泥狀或固狀物的差異,須因時制宜。但確定的是,較多的口水,能夠幫助濕潤和軟化食物,以方便寶寶進行吞嚥動作。
3 長牙的刺激 正常來說,大約六個月大后,寶寶會慢慢開始長牙。賴怡如治療師表示,從神經學來看,長牙會刺激到面部的叁叉神經,進而增加唾液的分泌量。
流口水的意義狀況 按照正常發展進程,通常一至兩個月寶寶不太會流口水,叁至六個月則有明顯大量流口水的狀態。賴怡如治療師提醒父母,如果寶寶的狀況有異,也可能代表發生某些癥狀,建議最好能帶去就醫檢查較佳。
1 生理不舒服 如果口水量真的特別多,可能是口腔內有狀況,如不舒服、發炎或有破洞。假如寶寶總愛張開嘴巴,或本來不太會流口水但突然又流出許多,則可能是因為「過敏」或「感冒」:鼻子塞住,只能以口唿吸,進而影響吞嚥,多的口水只能流出;而喉嚨痛或發炎時,不太能吞口水,也會讓充滿病毒的口水流出。
2 肌肉協調性 當寶寶在不該流的時候,持續地流口水,賴怡如治療師建議父母,直接帶來治療室做詳細評估。通常就診時,會先檢查寶寶的口腔功能(指「口功能」,包含口腔感覺和口腔動作),或是其肌肉張力程度等是否有問題。因為這些功能,影響到舌頭、喉嚨的協調,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寶寶是否有足夠的吞嚥力氣。
3 神經的影響 倘若牽扯到神經因素,代表一定連帶影響到腦部問題。賴怡如治療師表示,寶寶可能剛出生是健康的,但后來因為感冒併發腦炎等疾病,導致其患有腦性麻痺,因而轉變成「持久性流口水」狀態,而影響到吞嚥口水的能力,甚至無法自主性地掌握與控制。一般來說,神經性因素并非判斷口腔癥狀的優先考量。
4 其他口腔疾病
針對某些有口腔疾病的寶寶,如唇顎裂,可能一有吞的動作,口水就會從鼻子跑出來。不過,此癥狀大多在初生兒時就會被發現,通常一歲前就會修補完整;需要加強的是嘴唇力量的訓練,但通常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與不便。
更多育兒相關資訊歡迎到愛的營養大師官網前來咨詢。